亚洲无线码成人高清在线观看,国内高清久久久久久,2021久久久最新欧美,国产精品第9页

牢記使命 綠色發展——塞罕壩精神述評
發表時間:2021-11-18來源:新華社

  新華社北京11月17日電記者曹國廠、于佳欣)曾經,這里是“黃沙遮天日,飛鳥無棲樹”的荒漠沙地;

  如今,這里是有著百萬畝人工林海、守衛京津的重要生態屏障。

在塞罕壩機械林場,苗圃工人給松樹苗澆水(資料照片)。新華社記者 佟德印 攝

  三代人,59年,河北省塞罕壩林場建設者們,聽從黨的召喚,用青春與奮斗,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“人間奇跡”,以實際行動詮釋了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理念,鑄就了“牢記使命、艱苦創業、綠色發展”的塞罕壩精神。

  這一精神,是塞罕壩荒漠變綠洲的核心密碼,也將激勵我們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,新征程上再建功立業。

  牢記使命 創造奇跡

  走進地處河北最北端與內蒙古交界的塞罕壩機械林場,置身茫茫林海,很難想象這里曾經是寸草難生的一片荒漠。

塞罕壩機械林場的員工在植樹(2014年5月13日攝)。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

  塞罕壩,意為“美麗的高嶺”,曾是清代皇家獵苑“木蘭圍場”的重要組成部分,后因開圍墾荒、大肆砍樹,逐步退化成荒原沙地。

  20世紀60年代初,為改變“風沙緊逼北京城”的嚴峻形勢,國家下決心建一座大型國有林場,恢復植被,阻斷風沙。

  在荒涼了近半個世紀的塞罕壩植樹造林談何容易?最低氣溫零下43.3℃,年平均溫度零下1.3℃,高寒高海拔地區造林經驗幾乎為零……林場第一批建設者趙振宇回憶說:“當時到處是沙地和光山禿嶺,風卷著沙粒雪粒遮天蓋日,打到臉上像刀割一樣疼。”

  聽黨召喚,不辱使命。盡管條件艱苦,卻未擋住一群年輕人勇于擔當的步伐。1962年,來自全國18個省區市的127名大中專畢業生奔赴塞罕壩,與當地林場242名干部職工一起,組成一支平均年齡不足24歲的創業隊伍,開始了戰天斗地的拓荒之路。

塞罕壩機械林場風光(8月22日攝,無人機照片)。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

  “那時,我們喝的是雪水、雨水、溝塘子里的水,吃的是黑莜面窩頭、土豆和咸菜。”當年跟5個女同學一起毅然奔赴壩上的陳彥嫻,如今已是滿頭銀發,憶起當年的艱苦磨難卻未曾有過后悔,“每每看到自己親手栽下的樹苗長成大樹,幸福感就難以言說。”

  因缺乏在高寒地區造林的經驗,1962年、1963年塞罕壩造林成活率不到8%,一次又一次造林失敗,動搖了人們的信心。

  “山上能自然生長落葉松,我就不信機械造林不活!”時任林場第一任黨委書記王尚海下了狠心,帶領職工在距離林場辦公區不遠的馬蹄坑開展了一場“馬蹄坑大會戰”。連續多日吃住在山上,艱苦付出終換來回報:這次“會戰”共栽植落葉松516畝,成活率達90%以上。王尚海激動地跪在山坡上,淚流滿面。

  忠于使命的精神貫穿王尚海的一生。1989年去世后,家人遵從遺愿,把他的骨灰撒在塞罕壩。伴他長眠的落葉松林如今叫“尚海紀念林”,成為百萬畝林海的起源地。

劉軍(右)、王娟夫婦在塞罕壩機械林場月亮山望海樓外(8月23日攝)。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

  塞罕壩機械林場黨委書記安長明說:“為首都阻沙源、為京津涵水源就是塞罕壩人的崇高理想,種樹就是他們堅如磐石的使命。”

  2017年8月,習近平總書記對塞罕壩機械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,為塞罕壩精神作出定義:牢記使命、艱苦創業、綠色發展。

  艱苦創業 接續奮斗

  在黨的召喚下,一批又一批、一代又一代年輕建設者們,不斷進行綠色接力,“塞罕壩精神”跨越時空薪火相傳。

  在塞罕壩有句老話,獻了青春獻終身,獻了終身獻子孫。

  防火瞭望員劉軍和王娟就是這樣一對夫妻。住在林場深處的“望海樓”,他們白天每15分鐘要通報一次林區火情,重點時期夜間每1小時通報一次。常年與寂寞為伍,這樣的日子年復一年,日復一日,一待就是23年。

  “選擇林業,就是選擇奉獻。”1973年到壩上的第二代創業者鄧寶珠說,兩個兒子如今都在林場,從事林場護林員和施工員工作。

這是塞罕壩機械林場美景(6月2日攝,無人機照片)。新華社記者 金皓原 攝

  1980年出生的于士濤是保定人,2005年大學畢業后,一頭扎進塞罕壩。當年,在北京工作的妻子拗不過他,放棄高薪,跟他一起扎根這里。“我們將緊握前輩們的接力棒繼續奮力前行。”他說。

  在塞罕壩流傳著這樣一句話,吃祖宗飯、斷子孫路不是能耐,能夠還祖宗賬、留子孫糧才是本事!

  新一代塞罕壩人沒有躺在前人的功勞簿上睡大覺,而是選擇奉獻青春,接續奮斗。

這是在塞罕壩機械林場拍攝的尚海紀念林(8月23日攝)。新華社記者 金皓原 攝

  多年不斷拓荒造林,林場所轄范圍內能種樹的地塊越來越少,2017年以來,塞罕壩人將土壤貧瘠、巖石裸露、蒸發快速的石質陽坡作為攻堅造林重點,向山高坡陡的“硬骨頭”宣戰。

  這些地方土壤只有幾厘米厚,相當于“在青石板上種樹”。坡陡、石硬、路不通,機械無法作業,就用騾子馱或人背。靠著塞罕壩人的拼勁和韌勁,2017年以來,塞罕壩在石質山坡上攻堅造林10.1萬畝,造林成活率達到98%。

塞罕壩機械林場工人在石質陽坡上造林(2016年4月13日攝)。新華社發

  塞罕壩機械林場場長陳智卿深有感觸地說: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。如今,我們這任領導班子已經是林場的第13任班子,守住、守好這片林子,讓它綠得更有質量,是我們肩負的重大政治責任!”

  綠色發展 賡續傳奇

  59年來,塞罕壩的創業路,是播種綠色之路、捍衛綠色之路,更是一條綠色發展之路。

  塞罕壩百萬畝林海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綠色屏障,有效阻滯了渾善達克沙地南侵,每年為灤河、遼河下游地區涵養水源、凈化淡水2.84億立方米,防止土壤流失量為每年513.55萬噸;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86.03萬噸,釋放氧氣59.84萬噸。

  塞罕壩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物種資源,使其成為珍貴、天然的動植物物種基因庫,有陸生野生脊椎動物261種、魚類32種、昆蟲660種、大型真菌179種、植物625種。

  塞罕壩不僅成了中國“生態文明建設范例”,林場建設者還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“地球衛士獎”。

工作人員在塞罕壩機械林場采集數據(2017年7月12日攝)。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

  今年8月23日,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塞罕壩機械林場,同林場三代職工代表親切交流。看著守林護林人的隊伍越來越壯大,習近平總書記倍感欣慰:“塞罕壩精神,不僅你們需要繼續發揚,全黨全國人民也要學習弘揚,共同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好,把綠色經濟發展好,把生態文明建設好!”

  “總書記的囑托,既是對塞罕壩幾代林業人工作的肯定,也是對全國林業人的鼓舞和肯定。”安長明說,“我們一定牢記總書記囑托,大力發揚塞罕壩精神,把這片林子管好、護好、經營好。”

  根據規劃,塞罕壩將全面開展二次創業,到2030年,林場有林地面積達到120萬畝,森林覆蓋率提高到86%,森林生態系統更加穩定、健康、優質、高效,生態服務功能顯著增強。

  “我們將走好新時代塞罕壩新的長征路,苦干實干,把塞罕壩建設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示范基地,再譜綠色發展新篇章。”陳智卿說。

  永葆初心、勇擔使命,新征程上再出發。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,牢記綠色發展使命,人人盡責,久久為功,就一定能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,邁出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步伐,共同繪就美麗中國新畫卷。

責任編輯:王 爽
  1. 字號加大
  2. 字號減小
  3. 打印
中國精神文明網網站©版權所有